植物需要多样性,植物进化仍在继续,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。
、巴西鸢尾
拍摄时间:年4月13日
拍摄地点:珠海
拍摄工具:P30Pro
巴西鸢尾(学名:Neomaricagracilis(Herb.)Sprague)是鸢尾科、巴西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株高40-50厘米。叶从基部根茎处抽出,呈扇形排列,叶片2列,叶宽约2厘米,带状剑形,革质,深绿色。花从花茎顶端鞘状苞片内开出,花茎扁平似叶状,但中肋较明显突出,花茎高于叶片,花瓣6枚,其中3枚为外翻的白色苞片,基部有红褐色斑块,另3枚直立内卷,为蓝紫色并有白色线条。蒴果。巴西鸢尾原产于巴西和墨西哥,在中国华南地区有大量引种栽培。巴西鸢尾常生长或栽培于公园荫蔽处的路边,喜高温及湿润气候的环境。巴西鸢尾花叶俱美,适应性好,是优良的观花观叶植物。
中文名巴西鸢尾
学名Neomaricagracilis(Herb.)Sprague
界植物界
门被子植物门
纲单子叶植物纲
目百合目
亚目百合亚目
科鸢尾科
属鸢尾属
种巴西鸢尾
英文名称Apostle’sIris、WalkingIris
植物学史:巴西鸢尾的英文名为Apostle’sIris(意为使徒鸢尾)或者WalkingIris(行走的鸢尾),年才被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。而英文名称WalkingIris的由来,源自于巴西鸢尾的蔓延的生长习性。
形态特征:巴西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株高40-50厘米。叶从基部根茎处抽出,呈扇形排列,叶片2列,叶宽约2厘米,带状剑形,革质,深绿色。巴西鸢尾的花从花茎顶端鞘状苞片内开出,花茎扁平似叶状,但中肋较明显突出,花茎高于叶片,花瓣6枚,其中3枚为外翻的白色苞片,基部有红褐色斑块,另3枚直立内卷,为蓝紫色并有白色线条。花被裂片6,两轮排列,内轮裂片与外轮裂片不等大,花被管通常为丝状或喇叭形;雄蕊3,花药多外向开裂;花柱1,上部多有三个分枝,分枝圆柱形或扁平呈花瓣状,柱头3-6,子房下位,3室,中轴胎座,胚珠多数。蒴果。
生长习性:巴西鸢尾花期春季至初夏,每朵花只开1天,通常上午开放,至下午3时或4时就开始内卷枯萎。但其植株会不断产生新的花朵,不断替代很快凋谢的花,持续一段时间,因此整体的花期并不短。开花过后,新的小苗会在着花处产生并且长大,同时花葶也会继续生长。随着小苗重量的增加,压弯花葶,靠近地面,小苗也得以扎根,像是在花园当中漫步一样。
主要价值:巴西鸢尾花叶俱美,适应性好,是优良的观花观叶植物,常片植于园路边、疏林下、滨水的岸边、墙垣边等处,或丛植用于山石、角隅、庭园等点缀,也可盆栽用于居室美化,也可用作盆花、切花和花坛用花。根茎可药用。巴西鸢尾的花香气浓郁,在西方国家常常用它来提纯香水。
、火狐狸
拍摄时间:年4月17日
拍摄地点:珠海
拍摄工具:P30Pro
收拍植物,自己也会养一些植物花草。
火狐狸是景天科伽蓝菜属的多肉植物,为唐印的园艺杂交品种,又叫筒叶唐印,其株型较大,且易分枝,养护时间稍长就会变成多头群生状态,叶片相对较厚,叶缘向后翻转,叶形呈圆筒状或铲状,前端钝圆,没有叶尖,整株覆有一层白霜,平常叶色为灰绿色,在阳光充足温差较大的环境下叶片会变成火红色,加之如狐狸耳朵一样的形状,故而得名火狐狸。
火狐狸因为是唐印的杂交品种,所以在养护上跟唐印差不多,首先除了小苗以外不要用较小的花盆栽种,否则将影响其正常生长。其次火狐狸的配土以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为主,比如说泥炭土加粗河沙颗粒,而如果没有粗河沙的话,直接用麦饭石和火山石等我们平常经常使用的颗粒来代替也行,只要配土中的颗粒比例不要低于60%就可以了。
另外火狐狸跟唐印一样属于夏种型多肉,除了夏季气温特别高的时候需要适当的遮阴,其它时间都可以将其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养护,且光照时间越长,火狐狸的叶片就越肥厚,同时株形也会更加的紧凑,反之若是光照不足的话,它的叶片就会变薄、变长,同时还乱七八糟的非常难看。
此外火狐狸对水分需求不高,浇水遵循“不干不浇,浇则浇透”的原则即可,若是把握不住浇水时间的话,可以观察其底部叶片,因为它跟唐印一样缺水以后叶片会发软,到时候直接给其大水浇透就可以了。而夏季不能给火狐狸控水过度,因为气温不超过35℃的情况下它都会保持生长,过度控水的话它就会蔫兮兮、软塌塌的没有精神。当然给水就得给光照,否则火狐狸就会出现徒长,不过盆土过于潮湿的情况下不可暴晒,否则容易导致其出现烂根黑腐。
火狐狸叶插成功率较低,通常只出根不出芽,或者一段时间之后叶片就直接就干枯了,所以大家多采用扦插的方式来繁殖。而火狐狸扦插操作很简单:春季或者秋季将其上部茎秆或者健康的侧芽砍下来,然后抹上多菌灵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晾5-7天左右,再拿去扦插于微潮的沙质土壤之中,最多半个月左右即可发根成活。
、犁头尖
拍摄时间:年5月2日
拍摄地点:广州华南植物园
拍摄工具:P30Pro
犁头尖
拉丁学名:TyphoniumblumeiNicolsonSivadasan
俗名:地金莲、白附子、鼠尾巴、耗子尾巴、独角莲、山茨菇、芋叶半夏、田间半夏、犁头七、三角青、野慈姑、山半夏、生半夏、土半夏、半夏、小野芋、坡芋、充半夏、狗半夏、小独脚莲、打麻刺、芋头七、野附子、金半夏、百步还原、茨菇七、大叶半夏
犁头尖,中药名。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的块茎及全草。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具有解毒消肿,散瘀止血之功效。常用于痈疽疔疮,无名肿毒,瘰疬,血管瘤,疥癣,毒蛇咬伤,蜂螫伤,跌打损伤,外伤出血。
中药名称犁头尖
界植物界
门被子植物门
纲单子叶植物纲
目天南星目
科天南星科
属犁头尖属
种犁头尖
形态特征:犁头尖,又名老鼠尾。块茎近球形、头状或椭圆形,直径1-2厘米,褐色,具环节,节间有黄色根迹,颈部生长1-4厘米的黄白色纤维状须根,散生疣凸状芽眼。幼株叶1-2,叶片深心形、卵状心形至戟形,长3-5厘米,宽2-4厘米,多年生植株有叶4-8枚,叶柄长20-24厘米,基部4厘米鞘状、莺尾式排列,淡绿色,上部圆柱形,绿色;叶片绿色,背淡,戟状三角形,前裂片卵形,长7-10厘米,宽7-9厘米;后裂片长卵形,外展,长6厘米,基部弯缺呈“开”形;中肋2面稍隆起,侧脉3-5对,最下1对基出,伸展为侧裂片的主脉,集合脉2圈。花序柄单1,从叶腋抽出,长9-11厘米,淡绿色,圆柱形,粗2毫米,直立。佛焰苞:管部绿色,卵形,长1.6-3厘米,粗0.8-1.5厘米;檐部绿紫色,卷成长角状,长12-18厘米,下部粗6毫米,盛花时展开,后仰,卵状长披针形,宽4-5厘米,中部以上骤狭成带状下垂,先端旋曲,内面深紫色,外面绿紫色。肉穗花序无柄,雌花序圆锥形,长1.5-3毫米,粗3-4毫米;中性花序长1.7-4厘米,下部7-8毫米长具花,连花粗4毫米,无花部分粗约1毫米,淡绿色;雄花序长4-9毫米,粗约4毫米,橙黄色;附属器深紫色,具强烈的粪臭(趴在地上闻了一下),长10-13厘米,基部斜截形,明显具细柄,粗4毫米,向上渐狭成鼠尾状,近直立,下部1/3具疣皱,向上平滑。雄花近无柄,雄蕊2,药室2,长圆状倒卵形,雌花:子房卵形,黄色,柱头无柄,盘状具乳突,红色。中性花同型,线形,长约4毫米,上升或下弯,两头黄色,腰部红色。花期5-7月。
生长环境:生于地边、田头、草坡、石隙中。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学术文字拾自互联网,其余文字图片均为原创。
欢迎转载和引用,请注明出处。
元宝的植物园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tiannanxinga.com/tnxgj/9844.html